Search


日復一日,與石頭作伴的填石滬師傅

石滬,是由石頭做成的大圈圈,座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日復一日,與石頭作伴的填石滬師傅

石滬,是由石頭做成的大圈圈,座落在海邊,利用漲退潮的水位變化,將魚蝦困在裡面,便於附近漁民收穫。

在海裡建造石滬,並不像在陸地上蓋東西那樣簡單,而石頭圈圈各自有來歷,苗栗僅存的兩座石滬,合歡與武乃,都在後龍鎮的外埔里,雖然沒有澎湖吉貝名聲來的響亮,卻也在兩年前被列為文化景觀。

外埔里石滬專用的石頭台語發音近似「櫃仔」,後來的外埔里長以「鬼仔」代替。台灣其他地區的石滬中多摻有礁石成分,稜稜角角讓彼此互相卡緊;外埔的鬼仔主要來自武乃山,圓滑的外型不易管理。

因此鬼仔的編組就很有學問了,先依尺寸分類,再來依功能分成做外側石爿仔的滬內石、滬外石,以及放在裡面的腹內石,填石滬不只是粗活,在縫隙中尋找合適大小的鬼仔填補,放置的傾角也會是關鍵。

如今填石滬不像以往股份制,組織動員不容易,填石滬難的是瓦解時填補、填補後又瓦解的迴圈,那重複的動作不是普通活兒,是和毅力拚比的人生。

⚡拒絕厭世找樂子 WTFmedia 樂誌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不關心過去,就沒有未來。關注文資,成為歷史洪流中的文化青年!
View all posts